2025-1-15-《狂人日记》随想
今天在读鲁迅。反复看了《狂人日记》两边,不断揣摩,有一些感想,于是想泻诸于笔端,免得白看。
先说《狂人日记》吧,我看的是鲁迅文集。早期发表的文章都是文言文形式。我们都知道,《狂人日记》是第一本白话文小说。至于《西游记》、《红楼梦》之类,应归属于半白半文言的形式。
我们都知道《狂人日记》写的是吃人。但是这个吃人又在暗喻什么?若是说每个人都在杀人,我倒是能够更容易理解。因为语言、行为都能迫使一个人死亡。杀人和吃人又有何区别?
从行为上,都能是团体行为。斗胆发表个人浅见,吃人更重前期隐忍谋划杀人、以及杀人后的分食。因此吃人的范围广于杀人。
尤其是那句最为经典的话: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一直看这句话,但从未分析过这句话想说什么,而经常被玩笑戏谑。但我们应该从上下文来看,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中国的历史,脱离的年代的标注,横竖都是封建压迫。只有被限制、被剥削,无从得到自由的过去的事情记载。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我倒是很喜欢这句话,以动物类比,恰到好处。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918.4
此句是最后的结尾。鲁迅的一些文笔中,能够感受到,他深切地认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怀有一种隐秘而伟大的感情。或许我现在正处在青年,我对此体会不深。
或许在年纪渐长之后能够体会一二。
接下来想说的是,一直在跟着世界上的最新动向奔跑。很久没想过前100年中国所发生过的事了。是否这样的不远的历史,也会被渐渐遗忘?中国人还能一直记得吗?二战?侵华?
从他的笔端,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周遭的人麻木,不曾想过"国将不国"。国家的覆灭又与个人何干?
但是这么想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没有人站出来,那么这一定会失败。那么现在站出来了,即便是注定失败的,但我们站在时间上看,后面后辈战胜的可能性却在逐渐增大。优势将会逐渐显现。
庆幸中国存活下来了。
但观现在以色列与巴基斯坦、或者是其他国家冲突(如阿富汗恐怖组织塔利班武装统治、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以及工作),我却没法找到一种可能的解法,去追寻更好的未来。我不知道,如果我是这些国家的民众,我是否也如100年前中国民众一般,麻木冷漠?
顺便,我看见鲁迅所写的《论节烈》(大概是这个名字?)
然后感觉,鲁迅会有难得的稍疏比其他普通男性好的解放女性的思想。《娜(nuó)拉走后怎样》是鲁迅于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他的杂文集《坟》。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敏锐地扑捉到了“娜拉走后怎样”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全文可以上网搜索。我看文中,说到,女性想要争取解放,最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解决经济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伍尔夫的随笔《意见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也是在说,女性要先有经济权,才能谈其他的。
于是我好奇的搜了搜这两个人的生平,发现伍尔夫就比鲁迅小1岁,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虽然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语言不通、性别不同,但是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却有着相似的思考。这应该是一种缘分。